查看原文
其他

你有“内在记分牌”吗?

玄远 南添的求真之路 2022-06-29


不管你是否做过投资,可能都听过巴菲特的名字和他的事迹,他是国内很多价值投资者的精神导师,很多人研究他的投资理念,把他的一些经典语录奉为圭臬,并作为自身投资的准则。

 

但我认为,在这个非线性发展的时代,巴菲特关于“内在记分牌”的论述,比他的投资理念更值得我们大众参考

 

那什么是内在记分牌,它为什么会很重要,而要如何才能拥有内在记分牌呢?

 

不要着急,我们慢慢来讲述。

 

一、内在记分牌是什么?

 

巴菲特说:“我有一个内在记分牌。如果我做了某些其他人不喜欢、但我感觉良好的事,我会很高兴。如果其他人称赞我所做过的事,但我自己却不满意,我不会高兴的”。

 

可以发现内在记分牌是一种私人化的评价系统,它连接着行为(结果)与内心的满足感,它与外界的评价标准无关,而这正是外在记分牌的主要特点。

 

一般而言,“记分牌”有三种形式:基于目标的、基于结果的和基于行为的:

 

基于目标的记分牌,只要所做的事情是为达成某个目标就可以获得满足,比如中国广大普通的父母们,他们做的工作很可能不是他们喜欢的,很多时候他们需要起早贪黑才能挣得几两碎银,但是他们是为着自己的孩子能读更大的书、获得更好的生活而如此辛勤的,即使劳累,他们的内心也是喜悦的;

 

基于结果的记分牌,则需要达成了某个结果才能获得满足,比如怀着梦想学校(Dream School)走进高考、中考考场的学生们,如果考试成绩令人满意、并最终获得目标学校的录取通知书,那就得到了满足;

 

基于行为的记分牌,只要是在做某件事情就能获得满足,比如喜欢不断探索的科研人员们,他们不需要多大的名和利,只要能不断地做着科研,不断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探索,这就是能够满足了;

 

内在记分牌可能包含上面三种形式,而对于外在记分牌来说,大多时候只有基于结果的那种,因为外在的标准通常是基于某个结果的,比如令人熟知的多少多少收入、有没有买车买房等。

 

那么同样是基于某个结果,为何有些就是外在记分牌,而有些是内在记分牌呢?它们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这个结果是由内而外生长出来的,还是由外而内强加的,这么说有点玄,让我们用两个例子来分辨。

 

第一个例子是勤奋努力的小明同学,他名校毕业、工作收入不错而且不算累,但每天仍是起早贪黑,因为他在本职工作之外,还搞了几个兼职来赚钱,然后节衣缩食,几年以后,终于在所在的城市首付了一套小房子,他十分开心,觉得给父母长脸了。

 

小明是他们村里读书最好的孩子,学历和学校都是村里最好的,但是村里有几个读书不怎么好的孩子通过做生意,抓到了电商时代的红利,一举在所在的一线城市买房了,慢慢地压力就落在了他父母头上,买房成为了村里评判小孩成功与否的标准,他只有在所在的城市买房才能达成。

 

第二个例子是同样勤奋努力的小聪同学,她也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所在的城市首付了一套小房子,而且给她这个目标的人也是她的父母。与前面小明不同的是,她父母希望她能买房,是希望她能在陌生的城市中有个家,不管未来的婚姻如何,她都有足够的底气去面对。

 

同样是买房,同样是达成父母所给的目标,小明所达成的是外部记分牌,小聪则是内在记分牌,因为追根溯源,小明达成的结果是为了符合村里面的(外在)标准,而小聪达成的结果是达成了父母内心的期盼。

 

二、为什么内在记分牌会很重要?

 

从社会的视角来看,内在记分牌是社会多元化的微观基础;从个人的视角来看,内在记分牌是获得内心满足和充实的重要途径

 

1、社会多元化的微观基础

 

外在记分牌的标准通常是外部结果导向,它的标准比较少且可以量化,如果大家都按照少数标准(甚至是同一个标准)或目标去努力,那必然会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这种情况下就是每个人和每个人的竞争,它必定是残酷、内卷、单一化的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高考,在这个纯粹以分数(实际上是以排名)为目标的世界里,身边的每个同学都是自己的竞争对手,唯有不断努力去超越他们,才能获得靠前的名次,从而增加进入好大学(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可能性。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学生之间的竞争是不断激烈化的,而父母为了子女能获得更好的成绩也会不断投入,最终形成以家庭为基础的军备竞赛,子女的成绩竞争变成家庭财富和父母投入的竞争,最终结果就是看似公平的制度变成上层阶层进行再生产的工具,几乎所有人都会因为这种投入苦不堪言,而大部分普通人也看不到希望。

 

同样,社会对成功的标准的单一化也会造成类似的后果,比如对男性的要求是简单的房车,对女性的要求是漂亮单纯,那么这样的世界中也会出现类似于前面的竞赛,人们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无所不用其极,各种突破规则的乱象也会屡见不鲜。

 

更进一步的是,标准本身会随着竞争烈度的升级而提升,比如原本要500万能上车的房子,后面就要550万甚至600万,价格不断上涨直到大多数人都无力承担,社会变得“稳定”而脆弱

 

多元化的社会里,评价标准也是多元的,人们可以根据内心的热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人们也可以因为自己的热爱去投入和消费,这在无形中就能形成一个市场,让那些从事这些行业的工作的人获得一份能养活自己的收入,从而产生了正向循环,让世界变得更加多元。

 

B站最近出了一部关于UP的纪录片《不负热爱》,里面不同专业、不同家庭、不同经历的人们做出了同样的选择,他们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以UP主的方式与更多的人建立连接,从而产生了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也让UP主正式成为了一个可供选择的职业,这种向多元的演化是单一标准世界的人们难以想象却又梦寐以求的。


UP主这个职业的产生,可以说是由众多个人的内在记分牌在社会网络中不断演化最终涌现出的奇迹,虽然目前还只是一个小众职业,但可以预期的是他们将带给我们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而对于UP主个人来说,如果没有内心的热爱,没有属于自己的内在记分牌,便很难在初期大量投入却少有收入的时刻坚持下去,便很难在无人问津的时刻不断磨练和提升自己的技艺,便很难通过平台(B站)的机会来连接同好和粉丝们,便无法将自己的热爱变成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作。

 

由此,我会说内在记分牌是社会多元化的微观基础。

 

2、获得内心满足和充实的重要途径

 

这一点很好理解,如果做事情的目标是满足外界的期望或者标准,而这些期望或标准通常还是某种可以量化和比较的特征,那生活将变得苍白,内心也难得到满足。

 

比如大家都批判的消费主义就是这样例子,如果以达成某种消费作为标准,那么人就只能不断消费、超前消费甚至是拼命消费,每天沉溺在买买买的快感中不能自拔,但是消费只能带来一时的满足,他们的思维在不久后会为另一件商品所牵引,如此循环,何来内心的满足与充实呢?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达成自己内心设定的标准,如此才更有可能获得内心的满足,至于成功与否,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重要,因为“山就在那里”。

 

而且有趣的是,即使是在投资这样天天与金钱打交道的行业中,也是讲究内在记分牌的,比如这个词就是由投资人巴菲特传播的,而我们的望岳投资也是一家具有内在记分牌的企业。

 

对于群星荟萃的望岳来说,找到短期能涨的企业不难,但是这样做与市场上那些追涨杀跌的散户没什么不同,这也与南老师的内在记分牌不符。

 

对于他们来说,投出一家能涨的企业并不值得高兴,采用自己的方法找到符合自身价值观的企业、并伴随着这家企业的成长才值得高兴,而当这个过程出现的时候,南老师和他的伙伴们也会获得莫大的满足,这是多少钱都换不回的。

 

同样,“求真”也是一种内在记分牌,看重事实,并基于事实去归纳和演化世界运行的规律和方向,能在求真之路上不断前行即是一种满足,而能够找到巨大的事实、发现世界底层的运行规律、合理地“看到”未来演化的方向,那真是一种难以描述的满足与充实。

  

三、如何才能拥有内在记分牌?

 

首先要说明的是,内在记分牌是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它是基于一个人的自身性格、成长经历和所处环境的东西,它可以带有自身强烈的价值倾向,但是它不应该违反现行的道德法律标准,否则只能让自己进入歧途甚至是不归路。

 

其次,它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如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般,一千个人也有一千个内在记分牌,以及同等数量的形成内在记分牌的路径,本文也无法给出一条适合每个人的路径,但是大致的方向可以聊聊。

 

要拥有内在记分牌,就要真诚地对待自己,并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注1),然后找到自己所看重、认同的东西,最终获得属于自身的评价和行事标准,下面分别来说说。

 

对自己真诚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感受,不再用外在的标准或目光扭曲自己,明白什么是自己喜欢的,什么是自己讨厌的,如此才能迈出下一步。

 

“被讨厌的勇气”源自阿德勒《被讨厌的勇气》,在书中过度关注别人的评价实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因为这种行为只是在执着于别人眼中的自己,而不是真的在意别人的评价,明白了这点就可以逐步脱离外在的评价或标准。

 

可以发现真诚对待自己以及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实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认识到自己是执着别人眼里的自己,也是真诚的表现。

 

然后是找到内心所求,这里很容易出现“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情况,因此有2个小建议:

 

一是多去尝试,在不断的尝试中才能发现什么是自己喜欢的,或者自己是可以喜欢的,如此就能更好地明白自身的标准有追求;

 

二是可以在内心平静的时候的做个小测试,把这辈子想去做的20件事列举出来,然后找出其中最想做的5件事(视情况也可以是3件),并把全部的精力拿来做这几件事上,剩下的十几件都划掉,如此多做几次,重合的部分大概率是自己所求了;

 

在真诚地对待自己、获得了“被讨厌的勇气”,并在不断地尝试中明白了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后,就可以根据这些材料构建出一套自洽的评价和行事标准,做一个由内而外的人(注2,如此也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内在记分牌。

 

当然随着时光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内在记分牌也可能发生变化,在决定改变之前,需要真诚地问自己这些变化是否符合自己的内心,毕竟只有从心出发,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内在记分牌


注1:孟岩,《如何才能不在意别人的评价》,https://youzhiyouxing.cn/n/materials/175

注2:孟岩,《Inside Out,由内向外》,https://mp.weixin.qq.com/s/bOJKeL-OCEx32z17_36Pjw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